「心結」,是個非常傳神的形容,有些事情在你的心中就是如此沈重,無法回想,難以面對。但要能意識到「結」的存在,必須先覺察到自己情緒的層次,猶如撥洋蔥的過程,有著一層層的表裡之分,除了不同複雜程度的外皮,真正阻擋你碰到核心的,是紮實多汁的果肉,是滿滿未曾道出的情感纖維和淚水,這些果肉提供了各種人生大菜的調味,也構成了心所組成的重量,沒有把汁液倒出來清空,讓各種味道徹底釋放揮發出來,就永遠碰觸不到最深處的結。
「不要太快說愛與原諒,重點是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第一次參加賴念華老師的心理劇導演督導團體,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每一句對於導演的點評,都像是對所有參與者導演自己人生的一拳重擊。
身為一個心理劇的門外漢,馬上就被心理劇的引導方式深深吸引,整個活動會由與主題相關的暖身展開,進而透過團體選出今天的主角,開始導劇後,導演引導主角依照想處理的關係設定場景與人物,而其他人則擔任心理劇的佈景、輔角或觀眾,而我覺得最精彩的部分,在於演出時可能會幫主角設定多重替身,找許多輔角來扮演主角不同的情緒,展開撥洋蔥的過程,導演透過角色交換或抽離(戲中稱為靜觀),幫助主角轉換視角,有的時候進入自己,有的時候進入對方,有的時候成為第三者跳出來看別人重演自己的生命場景,就在各種換位中,讓主角能釋放情緒,講出從未有機會說過的話,也重新認識了對方的糾結與掙扎。而心理劇督導團體,除了完整的心理劇流程,還多增加了督導最後的點評,甚至必要時的介入,讓導演也能有所學習和成長。
作為一個好的心理劇導演,我覺得至少要配備三大能力:首先是「聆聽」的能力,導演要能從主角對於今天想處理關係的敘述中,幫主角抽絲剝繭找出重要的相關人物與情緒,這其中很難的一點,就是找出主角沒說出來的角色,也就是外在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因為我們最痛苦的部分,往往都是因為來自活在別人的評價中,鄰居、親戚、朋友的對話,把文化當中的價值真實地外化出來,例如怎樣才是孝順、怎樣才是有出息,都從本來抽象的概念,在三姑六婆的叨念裡活了起來,尤其在自我認同的議題中,導演需要引導主角覺察文化的影響力,並讓主角在劇中自發地找到自我和傳統價值衝突的出路。
第二個能力是「同理心」,設好景之後常常會遇到場上的演員不知道該說什麼,該有怎樣的反應,甚至很怕錯誤的回應會傷到主角,這時導演就必須在旁邊引導,當輔角能完全進入替身角色的情緒進入一種自發的氛圍,就能造就劇的高潮。而這其中最難拿捏的,就是「分寸」,有的時候讓主角進行換位,不會只有一次,必須在反覆換位,重複台詞的過程中,「讓主角越來越經驗,越來越進去」。這裡面有非常細緻的拿捏,如果導演在主角還沒有釋放情緒前,就急著讓主角去同理對方,那主角可能會因為感受到其實對方也有苦衷,就把本來心中關於對方滿滿的負面情緒轉移到自己身上,變成一種更深的自責感,這種狀況很常發生在孩子對家長的情形中,父母承受著生活重大的壓力或過去無法明說的重擔,因此對孩子做出了各種傷害的舉動,留下了深刻的痛苦,此時這個孩子真正的需要,是讓他遭到傷害的心被看見,相對的,若此時先讓孩子同理了父母的苦處,孩子就會把原來的痛苦變成不孝的自責,但情緒與心結仍然無法解開。好的導演必須透過角色交換,幫助主角與其他角色劃清關係的界線,並且提醒主角,一件事的對錯和關係是兩回事,這件事的錯可能本來就是父母該承擔的,但不影響你愛他們。
第三個能力,也是我覺得最難兼顧的,是「自我覺察」,老師在點評時也戲稱,因為心理劇往往不可能預測誰會是主角,會處理什麼議題,最後導演們往往最常遇到的是自己也身受所苦的議題,而與主角在劇中形成了「平行關係」,如果沒有覺察,導演很可能會逃避,或重複自己現實中的困境來引導,例如導演自己也與母親有關係議題,而在導劇時就不敢引導主角去挑戰媽媽的角色,若發生這種狀況,其實團體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沒有進入到核心議題,因此情緒深度下不去。賴老師提醒導演:「我們不能否認真實,去創造附加。」也就是當我們不願處理真實的議題時,常會自己創造其他議題來假裝解決,這真的需要極高的覺察力,才能做到。
我參與的幾場心理劇中,有個賴老師和導演們反覆強調的重點很打動我,「不要停留在說故事,而沒有進情緒」,許多導演常把重點放在營造對話,但「說」並不等於「覺」,而人的防衛心只要一進入理性的思考,就很容易被「演」出來,因此,那些沒有釋放情緒的對話,都只會流於表面,也許主角「應該」這麼說,或「被期待」這麼說,這麼說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如果心結是可以用分析就被處理的,那我想根本也不會打結了,這也是為什麼賴老師說「不能太快進來說愛與原諒,重點是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如何讓主角的心被看見?」
最後,來談談我自己當了其中一場主角的感受,在實際參與之前,我實在無法想像光是「換位置」這件事,可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我先找到了我的替身,導演請我和我的替身說話(代表跟自己對話),我竟然哽咽到無法言語,導演當下馬上讓我和我的替身角色互換,也就是我扮演我的替身,我的替身扮演我,雖然概念上還是我跟自己說話,但我本來的情緒卻突然被清空了,可以很平和的對替身扮演的「我」講出心中想對自己說的話。
最令我震撼的,是賴老師在劇中介入,把我替換入關係的對方角色,並引導問了一個問題,當我站在對方的角度回答之後,突然感受到心頭一鬆,我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在那一刻,長久的心結,解開了,我就是想要聽到對方說出這一句話,我需要這樣被理解和看見,而當我再替換角色回到自己,聽「對角」講出我剛剛的回話,我很自然地說出了:「我原諒你!」當我在發出這四個字的時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聲入人心」,每一個尾音都像鎚子往我的心裡敲出回聲,原來真心的「原諒」,是如此地有力量。
當天回到家,我整個人像是虛脫一樣,隔天醒來,發現內心中有一塊本來很深的自我懷疑和焦慮被卸除了,這種感覺既深刻又複雜,因為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內心的情緒就像是一個樂高組合包,可以被一塊塊地覺察和處理,而當你打開心內的門窗,本來那棟一碰門把就會震落的情緒危樓,突然被補了一塊厚實的地基,覺得整個人有重新站穩在地面上的感覺,再回想起那段經歷,也已經有淡然抽離的感覺,不再身陷其中。
最喜歡魯米的一句詩:「傷口,是光照進你身體的地方。」沒有不會痛的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結,渴望被看見,期待被解開,釐清關係的界線不代表你不能再愛他,體會了複雜,反而更加可愛。
賴念華老師金句
- 年輕時最能放棄的,就是別人對你的期待,唯一能確定的,只有你自己是否喜歡。
- 用三十年的耕耘,換一份自在
- 別人沒有跟上你,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限制和選擇
- 「不要太快說愛與原諒,重點是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 我們不能否認真實,去創造附加
- 越來越經驗,越來越進去
- 不要停留在說故事,而沒有進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