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英總統以遠距方式接見了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s)M20畢業生之後,身邊的朋友都傳訊息來問我密涅瓦大學的線上課程到底是怎麼進行的,為什麼可以在遠距的課堂進行高強度的互動和有效的學習?甚至讓遠距的課堂比現實的課堂更有參與感?身為一位每天被密涅瓦大學課程操得死去活來的碩士生,我想用陸續用3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見,這是第 2篇。
系列文章連結:
今天這篇來談談我心目中密涅瓦的有效學習兩大要素之一:「主動式學習」
首先先來談談大家對於密涅瓦大學最大的誤解,認為這只是一所遠距教學的學校,但其實我們可以問問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到一個實體的學校和教室上課?」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席」?
「出現」不等於「出席」: 學習當責是核心
密涅瓦創辦人Ben Nelson就認為現在的學生花這麼多時間、金錢去念大學,但大學中到底有多少門課是少於20人,可以讓老師每堂課都有機會和所有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的?如果上課只是老師單向講授,為什麼要強迫學生們一定要在同一個的時間,集合在同一個的地點學同樣的進度?甚至可以再追問,如果只是單向授課,我們真的需要每個學校都有經濟學、會計學、物理學等基礎科目的老師嗎?為什麼不乾脆大家都直接訂閱全世界教這門課最好的老師的線上預錄課程就好了?這也是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可以成為全世界上千萬人老師的內在邏輯。
時間,是現代人最稀缺的資源,如果最後課堂的設定上缺乏有效、有意義的互動,那其實根本就不應該要求大家到場,反而是讓學生自己在家用自己的進度把教材或影片看完,對老師和學生都更加有效率。而如果老師和學生都已經來到了教室,不論是實體或線上的教室,我們應該要做到的是,讓所有來的人都能因為彼此而有所獲得,每個人都該是這個課堂的促進者,真正好的課堂,每次的相遇都是「一期一會」(日本茶道用語:將每一次的相遇都看成是一生一次的緣分,賓主都需各盡誠意相待)。
有效的課堂,應該有三種互動,互動到了,才算「出席」(請參考照片中的模型圖)。
首先,這堂課必須要能和教材互動,課程引導者必須協助學習者深化內容,而不是只講學習者自己就能理解的東西,另外可以透過同儕的討論,將教材轉化為彼此聽得懂的語言。並透過教學設計,讓所有參與者彼此互動,建立整體學習氛圍。從「出席」這個角度來看,在這個模型中,如果老師沒有協助深化教材,沒有和同學以互動建立學習氛圍,等於教學上「缺席」。學生如果沒有深化對教材的認識,沒有與同學一起內化學習內容,等於認知上和社交上「缺席」,也失去了實際出現在課堂上的意義。
當所有參與者都真正地「出席」了,整個過程才能稱為是「主動式學習」,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尊重集體選擇的概念,也就是這個課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每個人表達了想要學習的意願,而這個學習會透過大家的聚集產生1+1>2的效果,換句話說,每個參與者都意識到自己承擔著這堂課能走多深的責任,沒有這種覺悟,其實不需要來浪費自己和別人的時間,比起身體「出現」在這個課堂上,應該會有更適合你的學習方式。
引起動機 vs.充分參與
那要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的「學習動機」呢?密涅瓦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學習動機」有著不太一樣的想法,密涅瓦的研究發現,只要在課堂中有充分參與,學生是否在課前具有喜愛這個科目的傾向,對於學習效果的影響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密涅瓦認為許多老師把太多時間花在如何引起學生對科目的興趣,而不是把時間花在設計深化內容的課程設計上,這最後會造成確實有許多老師口才非常好,能夠引起學生對科目的興趣,但因為還是只使用演講法加測驗,缺乏更積極的參與方式,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也不會進行學習移轉的應用,我自己的形容是經歷了一場知識的槍林彈雨,覺得非常過癮卻什麼也沒留下。
但若因此就說「學習動機」不重要好像也不太對,課程中我就曾和教授提出這個問題,教授也認為這是密涅瓦課程團隊的研究裡,她少數並不全部認同的論點。教授認為學習動機在強調主動學習的課堂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也舉了一些增加動機的方法,但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教授所提出的思維方向跟我不太一樣。我自己擔任職業講師,在企業和學校上課有十年的教學經驗,我和身邊的講師朋友可能會用說故事、體驗遊戲、提問等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趣味性,或帶出學生思考課程和自己的關係。但教授的重點卻放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不經準備而來到課堂是一種不尊重群體,也不尊重自己時間的行為,重點在於塑造一種學習氛圍,讓參與者了解課堂上發生的一切是所有人的成本,也是責任。
換句話說,主動學習法的第一步是我們該如何讓學生把這種責任感當成動機的一部分?在課堂中,學生是把課程當作理所當然,用抽離的眼光在旁邊指指點點,還是把自己和他人的學習都當作自己的責任。沒有這份學習的當責,老師施展再多渾身解數,也是事倍功半。
那密涅瓦大學又是怎麼做到「主動式學習」的呢?
首先,設定主動式學習的氛圍,密涅瓦大學從開課前的通知、學生須知手冊到上課開始的前幾週,都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提醒學生必須要把自己準備好再來,這些措施從設備到內容都有,包括了在密涅瓦的課堂中如果你斷線超過2分鐘,就會記上缺席,必須要進行補課,密涅瓦大學表達得很清楚,準備好足以應付上課需求的工具,包含硬體設備和網絡速度,是學生自己的責任。
另外如果你沒有做課前作業或準備不足,即使你有來,老師也可以視你為缺席。記得我第一堂課的時候老師還有特別強調,他原則上不會接受學生要求他重問一次問題,所有學生必須要隨時全神貫注,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時間點被點到回答,而且你不能只認真聽老師的問題,也許在某個同學被點到回答後,老師還會再點人來評論剛剛同學所說的內容,不容大家片刻分神。
學習的當責確立後,密涅瓦大學的課程透過六大組成部分來達到上面我提到的三種互動:課前閱讀、課前作業、課堂前測、概念釐清、課程活動、課堂後測。由於每堂課會著重在教1–2個素養(HC, Habits of Mind and Foundational Concepts )的實踐。(HC可以翻成思考習慣,親子天下翻成心智習性,我這裡之所以翻成素養,因為我覺得密涅瓦大學就是我看過做得最好的素養教育課綱典範,詳細內容我會在下篇中解釋)
在六大組成中,「課前閱讀」和「課前作業」,目的是讓你對這堂課的內容有基本的掌握,並透過前測問題進行確認,「概念釐清」環節會做到「和教材互動」的第一層學習深化,老師透過學生前測的回答快速了解大家的掌握程度,並透過追問釐清可能的疑惑。在主動式的課堂中,因為每個人隨時都處在參與的狀態,就算不是抽到你問問題,你看著別人的回答,心中其實也跑了一遍答案。
接著就進入到「課程活動」環節,這裡的形式就非常多元,但主要是以同學間的互動為主,例如分組討論,或不分組但就某個題目讓大家接力辯論或進行即席發表,也有可能是讓大家先做一個選擇題,然後讓不同選項的同學彼此攻防,完成「和同學互動」,尤其是碩士班同學大多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更能從各種實際案例討論,加入寶貴的實戰經歷,更深化學習應用的效果。而由於整堂課都是問答式的討論,因此隨時都在進行「和老師的互動」。所有課程最後都一定會有「後測」,讓你自己對今天的學習進行總結,或給你另一個應用場景再深化思考一次,確保學習效果。
根據密涅瓦大學科學學習法的研究,主動式學習的課堂有三個目標:1、提升學生在課程流中的學習效果,甚至讓一開始動機不強的人也能融入,2、透過課程活動反覆應用,將要學習的素養(HC),深化為大腦內的「自動化」機制,3、透過課程活動跨領域的情境設計,幫助學習者進行學習移轉的應用練習。
希望你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帶走「主動式學習」的這三個指標,用以檢驗你的教學或學習是否有效:1. 你的教學活動是否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不論原來是否有動機)?2. 透過反覆練習,是否可讓學生把學習的內容自動深化?3. 是否有讓學生將所學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得到更充分的理解?
下一篇,也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我想談談密涅瓦大學讓我覺得最厲害的部分:貫串式的素養教育課綱設計。
系列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