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柯泉宇
- 《決策思考力》總引導師
- 擁有超過10年企業內培訓實務經驗
- 曾任國際品牌人力資源職務
- 培訓相關認證:
- ATD 課程設計、微學習、混合式學習、成效評估
- AL 加速式學習
- DDI 國際專業講師資格認證 (FCP)
- DDI 職能體驗與發展課程內部講師
- BMW Training Academy Certified Trainer
- 百年樹百人專業講師培訓研習營
改變「學習很豐滿,運用很骨感」的落差
不論在學校或企業,傳統的訓練方式是上課前學生只知道課程主題,但會有什麼內容並不知道,等開始上課之後才由老師帶我們去認識理論、方法、案例或做練習等等。通常學生不需要做任何準備,他唯一要做的就是進教室。
所以在企業常見的場景是,第一次接觸到課程及做練習是在同一天,老師上課的舉例及當下的練習都覺得合理,可是回到工作現場遇到的問題跟上課講的情境並不一樣,實際上會有更多錯綜複雜的因素在其中,情境不一樣那這個學習要怎麼用?學員要自己想辦法轉化跟變化,因為課程已經結束。這是一般學習的方式,所以可能上課老師講100%,但真正利用會減損。因此上課時很有收穫,但運用時無從下手,成為常見的現況。
決策思考力從三個面向著手,縮短學用的落差:
- 主動式學習:混合式的課程設計讓學員提早投入學習,課程的理論及內容藉由預錄影片讓學員事先觀看;課前作業則讓學員提早思考。學員進教室前已經對內容有基本了解,加速課堂中的學習與吸收。
- 實作練習:由引導師帶領實作練習。主題應用直播課以實作練習為主,由引導師帶領練習13個基礎思考習慣,把知識化為行動,建構個人的決策能力。
- 學習移轉:連續10週跨情境的學習移轉。設計多元、跨領域的個案討論與實作練習,讓學員在不同的情境下,熟悉如何應用思考習慣,進行決策。
有許多學員在課程期間即將工作或生活上的問題帶進教室實作,並得到成效,課程進行中就可以看見學習與運用之間的快速連結。
有沒有調動你的認知,決定你的收穫
一般訓練課程的作業完成率都不高,但決策思考力完成作業的比例是很高的。我們觀察到,當學員課前投入越多時間或是願意花時間去完成作業,上課的收穫就越高。而學員的課後回饋也經常出現:看到同學不同的觀點或角度,是很大的收穫。
我常跟同學說:你會學到東西不是因為別人講了什麼,而是因為你先想過那些東西。有沒有調動你的認知,開始去想這個問題,會決定你的收穫。
我們一般看出席是指人有沒有到,但這個課程的出席是往內在看--你用多大程度去思考、去想這個問題?看的是「內在的出席」。
用陌生的題目培養解決未知的能力
決策思考力課程要訓練的,不只是解決已知問題的能力,而是應對未來未知的能力。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佳達老師曾用「美國股市熔斷對石油價格會有什麼影響?」做為「問對問題」的題目,讓大家練習。這是一個金融時事題,2020年3月美國股市出現四次熔斷,4月發生石油期貨降為負值。大部份的人都不瞭解什麼是熔斷及石油期貨負值。
那次我問佳達,我們要學「問對問題」可以用更貼近大家、更生活化的題目,為什麼要選一個大家對背景不懂的議題,那要去理解的成本不是更高嗎?佳達說,因為我們要解決未知,未知出現時不可能所有條件都知道,那就不叫未知,容易懂的或熟悉的題目就不是我們要練習的。
因此決策思考力設計了很多有助打開思考框架的題目,讓學員互相激盪,打破自我的思考制約。但是若拆解問題後,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時,怎麼辦?這時就可以回到課程的三大主題之一「科學學習法」去強化自己的能力。
引導師是未知旅程的引路人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遇到一個沒踫過的問題,也沒有可參考的案例。必須摸索、冒險去做一個決定,就像走上一條未知的旅程。
決策思考力提供一套做決策的思考系統,引導師負責在學員個自的未知旅程中,導入這套系統,讓這套系統成為學員前進的依皈。學員必須親自操作這套系統,引導師則以剛柔並濟的各種方法,指引學員熟悉操作的訣竅,進而找出正確的道路。
就引導師而言,這是一條既定的路,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路,在明確的課程方向中,同時要讓學員有發揮的空間,創造不同的火花。
成為引導師的最大收穫
我在學習「怎麼教」的過程,收穫遠勝自己是學員時的階段,最大的收穫是這個修鍊過程讓我一點一滴提升了自己的「複雜性」。當AI及人工智能不斷進步,許多高度重複性的工作,甚至是專業人士的判讀工作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提升自己的「複雜性」就是提升自己的競爭力。